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这是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第1篇
(一)学情分析
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学生的诵读,张不开嘴,心理素质差,朗诵技巧也较差,缺少鉴赏诗歌的方法,谈的只是浅层的感受未能作内在的思考和把握。
(二) 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本册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启发与培养。
2、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要求提到: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诗歌教学必须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三)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现代觉醒者的寻梦意识和一个富有个性的诗人对于自由和美的强烈追求,让“别离”这个古老的主题获得了新的时代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老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五) 教学重点
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六)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七)教学策略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1.诵读法。通过诵读,了解新诗(包括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齐整,琅琅上口等特点。
2.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如对《再别康桥》情感。
3.教师点拨归纳法。
4.拓展训练,练中体悟。
(八)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将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课前小组完成预习作业:
2.教师集体备课
搜集诗歌朗读所需要背景音乐,以营造气氛,渲染情调,培养学生诵读的情绪,准备《再别康桥》的课件,通过图、文、声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感受康桥景色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播放蔡琴的《再别康桥》mp3音乐,营造情景,
一、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如果说中国古诗是一壶老酒,浓烈甘醇,源远流长,(《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起)那么中国的新诗就是一杯清茶,清新芬芳,沁人心脾。新诗运用多种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优秀作品《再别康桥》。
二、作者简介(播放图片,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
三、问题引路
请同学们带着如下问题进行诵读: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诵读设计:
师生诵读互动设计:
1.“读”到康桥感知美——初读感悟,学会朗读
(设计目的:首先让学生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初步感知诗歌。)
过程:
(1)全体诵读,培养情绪,整体感知康桥之美
(3)欣赏老师配乐诗朗诵
(4)再次朗读, 整体把握诗歌传达的情感。
自由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朗读一下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播放配乐)
代表读:另一小组点评,谈谈朗读诗诗歌时的感受,感知诗歌传达的情感。
问题设计:
1.读过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2、点评朗读:我们可以说一说他的朗读有哪些优点,也可以给他提点意见或建议。
明确: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悟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体会其情感的美则离不开投入的朗诵。
打出幻灯,美读诗篇,读美《康桥》,必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2、情有“读”钟,“读”美康桥
(设计目的: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来读,要求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绘诗中景,品诗中情,酝酿并在诵读过程中表现真正的感情。)
过程:
(1)方法指导:美读诗歌,体味情感,必须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特点,品味关键句的内涵。
幻灯:方法指导:1、把握意象,2、品味关键句的内涵。
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2)小组选出代表,朗读情最为独钟的章节,品味诗中关键词句,酝酿并表现诗中淡淡的惆怅和无限的眷恋。
五、学生自主探究: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合作探究(学生讨论,重、难点解决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6分钟。
七、成果展示
学生回答合作探究第一题:
(1)诗歌有一种绘画美。
美在有着美丽、寓意深刻的意象和画面。
教师预案设计:1.学生可能浅尝辄止,可以作如下引导——《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学生展示: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2.提问:请任意选择一种意象分析:
学生展示:1、金柳(板书)。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教师拓展引申: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谁能再举出与柳有关的送别诗句?
学生踊跃展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杨柳岸,晓风残月。
2、 青荇。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2)建筑美: 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3)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教师归纳小结:
同学们展示了合作交流的成果非常到位。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第二题:分析作者的情感:
1.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3.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教师归纳:志摩用他的诗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终却真的像一片云一干样飘逝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就这样轻轻的来又悄悄地走了,这来去之间流露出多少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学府,谱写了一曲如诉如歌的行板。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请与《再别康桥》对比阅读,尝试写篇短小的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学生体悟: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
(2)学生集体品味并背诵诗歌。
十、布置作业
熟背《再别康桥》
附:板书设计:
问题引路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金柳——比喻——新娘——依恋
意象美 青荇——拟人——招摇——眷恋
绘画美 彩虹——比喻——梦想——惆怅
意境美——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
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建筑美——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音乐美——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第2篇
教学目的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美听,美读,美析)
第一教学模块:美听。
请学生第一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音。——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二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仍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三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看着屏幕,轻声的跟读,并感受诗人流露的情感。——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听别人的朗读,下面换由我们自己实践了。)
第二教学模块:美读。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全诗,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请其他的同学注意这位同学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相比,在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3、请同学们评点,教师作补充。
4、再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5、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朗诵全诗。(课件:轻声的音乐)
(教师过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伤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诗人志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中。)
第三教学模块:美析。
第一步: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意象之美
《再别康桥》两美
语言之美
第二步:分步赏析
1、赏析诗歌的意象之美。
(1)作者选择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这些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教师分析示范第二节。
(3)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讨论分析。
(4)教师归纳总结:无论是大家刚刚赏析的,还是老师分析的诗节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在这些美丽的意象中的对于康桥的深深喜爱和眷恋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领悟诗歌的意象美。
2、赏析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
提示;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感受
绘画美
三美音乐美
建筑美
请同学们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法迁移:
请同学们赏析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总结:少年是诗,青春如歌。
让我们去读诗吧!
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
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
含英咀华,化育灵魂,
提高你的文学素养,
绽开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第3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初读,读准字音
荇:xìng
藻:zǎo
溯:sù
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xiāo
另外,还要注意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子音的.区别。
朗读的第一个要求,很容易达到,第二个要求也不难。
再读,读出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读过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读,读出情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点难,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不难,要通过我们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就非得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不可。
徐志摩的康桥缘
康桥,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旖旎。
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1922年秋,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再会罢》等诗。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因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朗读后,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
问题:请试着给本诗每一小节拟一个题目,并简述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形,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清泉图: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诗歌赏析
音乐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绘画美 画面优美,令人回味。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关于诗歌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本诗意象的选择
问题:这些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的吗?
教师指导,明确:这些意象并非诗人的精心选择,却又恰到好处。因为,云彩、柳树、水草、柔波都是康河常见的物像,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不必刻意寻找,而这些物像又恰恰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这些物像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能够把诗人那种柔美的情感抒发出来。可以说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以金柳为例谈意象的意义
古有折柳送别之俗,它两个寓意:一是柳极易生长,用它送友比喻无论漂泊何处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书记载,此俗始于汉代。
柳是离别的象征
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唐·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
船。”
柳还是爱人的象征。
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
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你会发觉它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依依不舍,实是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徐志摩的这首诗,金柳的意象可以看作是他的爱人――“夕阳中的新娘”,让他留恋,让他痴迷,也可以看作是离别时康桥对他的挽留。
拓展延伸,再读徐志摩其他的诗
这里选择了两首,可以只读其中的一首。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能力提高,挑战徐志摩
以《故乡的_____》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