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再别康桥精彩导入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再别康桥精彩导入,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再别康桥精彩导入

再别康桥精彩导入第1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 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3、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的意象

  《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再别康桥精彩导入第2篇

  (一)学情分析

  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学生的诵读,张不开嘴,心理素质差,朗诵技巧也较差,缺少鉴赏诗歌的方法,谈的只是浅层的感受未能作内在的思考和把握。

  (二) 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本册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启发与培养。

  2、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要求提到: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诗歌教学必须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三)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现代觉醒者的寻梦意识和一个富有个性的诗人对于自由和美的强烈追求,让“别离”这个古老的主题获得了新的时代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老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五) 教学重点

  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六)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七)教学策略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1.诵读法。通过诵读,了解新诗(包括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齐整,琅琅上口等特点。

  2.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如对《再别康桥》情感。

  3.教师点拨归纳法。

  4.拓展训练,练中体悟。

  (八)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将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课前小组完成预习作业:

  2.教师集体备课

  搜集诗歌朗读所需要背景音乐,以营造气氛,渲染情调,培养学生诵读的情绪,准备《再别康桥》的课件,通过图、文、声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感受康桥景色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播放蔡琴的《再别康桥》mp3音乐,营造情景,

  一、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如果说中国古诗是一壶老酒,浓烈甘醇,源远流长,(《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起)那么中国的新诗就是一杯清茶,清新芬芳,沁人心脾。新诗运用多种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优秀作品《再别康桥》。

  二、作者简介(播放图片,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

  三、问题引路

  请同学们带着如下问题进行诵读: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诵读设计:

  师生诵读互动设计:

  1.“读”到康桥感知美——初读感悟,学会朗读

  (设计目的:首先让学生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初步感知诗歌。)

  过程:

  (1)全体诵读,培养情绪,整体感知康桥之美

  (3)欣赏老师配乐诗朗诵

  (4)再次朗读, 整体把握诗歌传达的情感。

  自由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朗读一下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播放配乐)

  代表读:另一小组点评,谈谈朗读诗诗歌时的感受,感知诗歌传达的情感。

  问题设计:

  1.读过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2、点评朗读:我们可以说一说他的朗读有哪些优点,也可以给他提点意见或建议。

  明确: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悟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体会其情感的美则离不开投入的朗诵。

  打出幻灯,美读诗篇,读美《康桥》,必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2、情有“读”钟,“读”美康桥

  (设计目的: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来读,要求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绘诗中景,品诗中情,酝酿并在诵读过程中表现真正的感情。)

  过程:

  (1)方法指导:美读诗歌,体味情感,必须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特点,品味关键句的内涵。

  幻灯:方法指导:1、把握意象,2、品味关键句的内涵。

  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2)小组选出代表,朗读情最为独钟的章节,品味诗中关键词句,酝酿并表现诗中淡淡的惆怅和无限的眷恋。

  五、学生自主探究: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合作探究(学生讨论,重、难点解决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6分钟。

  七、成果展示

  学生回答合作探究第一题:

  (1)诗歌有一种绘画美。

  美在有着美丽、寓意深刻的意象和画面。

  教师预案设计:1.学生可能浅尝辄止,可以作如下引导——《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学生展示: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2.提问:请任意选择一种意象分析:

  学生展示:1、金柳(板书)。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教师拓展引申: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谁能再举出与柳有关的送别诗句?

  学生踊跃展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杨柳岸,晓风残月。

  2、 青荇。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2)建筑美: 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3)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教师归纳小结:

  同学们展示了合作交流的成果非常到位。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第二题:分析作者的情感:

  1.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3.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教师归纳:志摩用他的诗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终却真的像一片云一干样飘逝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就这样轻轻的来又悄悄地走了,这来去之间流露出多少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学府,谱写了一曲如诉如歌的行板。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请与《再别康桥》对比阅读,尝试写篇短小的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学生体悟: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

  (2)学生集体品味并背诵诗歌。

  十、布置作业

  熟背《再别康桥》

  附:板书设计:

  问题引路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金柳——比喻——新娘——依恋

  意象美 青荇——拟人——招摇——眷恋

  绘画美 彩虹——比喻——梦想——惆怅

  意境美——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

  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建筑美——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音乐美——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

再别康桥精彩导入第3篇

  语言运用与构建:

  1.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2.通过听读进入诗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

  4.感受画面领悟诗境。

  5.走出诗境引导写作。

  文化传承:感受学习现代格律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教学难点: 3,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依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泼墨的山形,衬出轻柔的暝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我伺候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我关心石上的台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香,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怜怜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这时候春光已经烂漫,在人间,更不虚殷勤问讯。——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二. 了解康桥及作者背景

  康桥即剑桥,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1922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在星空下聆听水声。1922年秋天,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听名家诵读(课件播放)。

  四. 播放ppt欣赏康河的美景

  五. 抽查背诵情况,同时示范朗诵课文。

  六.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相关文章

《一剪梅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

《孔雀东南飞教学重点》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