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数学教案

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教学思考

栏目:数学教案

这是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教学思考,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教学思考

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教学思考第1篇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为索引,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由于教材的编写受到教材体例的限制,所以从教材到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既不能满足于把教材梳理一遍就称之为教学,而教学也不能抛开教材,另起炉灶.我们追求自然流畅的教学。

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教学思考第2篇

  摘要:“花韵”生态课堂模式,是指在“花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培植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方式方法。本文提出了将灌输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模式。前者主要针对记忆力强、理解力不够的小学低年级段(6—9岁)学生,注重情景、趣味、总结和鼓励;后者针对记忆力好、理解力明显提高的小学高年级段(10—12岁)学生,注重引导、探究、评价和激励。

  关键词:花文化;花韵;生态;课堂模式;小学数学

  一、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的‘花韵’生态课堂模式研究”是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申请的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之一。数学学科是“花韵”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种变式。本文基于对花文化、花韵、生态等概念的理解,结合常年的教学实践,对“花韵”生态课堂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花文化

  花,又称为花朵,是用来欣赏的植物统称。之所以被欣赏,在于花之美有难以抵御的魅力。活色生香、灵秀妩媚,其娇姿、丽色、风采、香韵,随环境、季节、天气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育的不同阶段,呈现展叶、孕蕾、盛花、落花等,给人们新鲜奇妙的美感,百看不厌。从而也令人精神愉快,身心康健。人们欣赏花有4个标准,即色、香、姿、韵。色,即大自然赋予花卉斑斓奇诡的色彩。香,即花所散发出的气味。姿,即花之形态。韵,是指花的特点、神态和气质。人们欣赏花的色、香、姿,乃花的自然美,是外部条件引起赏花者对花的美感,而花韵,则是人们对色、香、姿的动态的综合感受,并由之引发的各种遐想。所谓花文化,通常的解释是围绕欣赏花卉而展开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依此,校园花文化则容易狭义理解为围绕欣赏学生(犹如祖国的花朵)而开展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等。事实上,文化,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今,文化则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以及内心的精神和修养。因此,校园花文化的灵魂应该是“花韵”,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

  三、关于生态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其相互之间或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现今“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已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往往是指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遵照,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尊重和保护自然。因此,校园生态,实则是指校园生态文明。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及成长特性,因人、因时、因环境施教,促进其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四、“花韵”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花韵”生态课堂模式,是指在“花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方式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或则说是“定量”)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要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基于以上认知,我们认为“花韵”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灌输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对应的是小学生低年级段(6—9岁)记忆力强、理解力不够和高年级段(10—12岁)记忆力好、理解力明显提高的特点。灌输式教学并非是指机械式灌输,而是要注重情景、趣味、总结和鼓励。注重情景,就是通过生活情景,如到花卉园数花的种类和数量,到超市购买各种物品等,由此引出、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能使数学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孩子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应善于通过游戏、动漫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灌输式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总结,其目的不仅是要检查错误,也要注重夸奖。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在学校的生态文明中良性发展。在小学低年级段,比较适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则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适时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引导、探究、评价和激励。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对已知的数学事实进行探究和分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得出相应的理论。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1984年全国数学高考中有一道20分的加试题,说的是证明一个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估计这道题在当时很少有学生做出来,因为当时江北县的高考数学平均分仅约33分,而总分则是120分。

  然而,这道题仅用现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轻松解答。首先,我们要解答的是这个“定值”是什么,显然不是面积和角度,而应联想到是某一“线段”。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一“线段”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的“边”。进一步则可以联想到也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或“高”,而这三者又是相等的。如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值”要么是等边三角形的“边”,要么就是等边三角形的“高”。而通过题中给出的“距离”信息,我们更易联想到可能是“高”。那又如何证明这个“定值”就可能是“高”呢?我们由“高”展开联想,就会想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于高的二分之一”,而“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实际上又暗示了(或可联想到)这任意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与三条边分别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则正好是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而三个小三角形的底边分别是等边三角形的三条等边。如此,三个小三角形的高(即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分别到三条边的距离)的和就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并为一定值。到此为止,这道当年的高考“难题”,就迎刃而解。这必然会激发现今小学生对记住和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极大兴趣。这也无疑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教学思考第3篇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实用性强、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彻底改善小学课堂数学教学现状,提高其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的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待思考与探索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表现

  一、及时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教师在进行备课之前,若缺乏对学生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个性差异等方面的了解,片面的凭借自身的主观看法,即便是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学流畅,课堂结构严谨、课堂内容精心的情况下,那么也都无法完全保证课堂教学互动的高效或者有效。比如,在对《线的认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并没有在课前实施调查,在课堂情境创设中设计直线、射线、线段等,并将其特点进行讲述,然而有些同学对本节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已了如指掌,在课上讲本应由教师所讲的内容一股脑地喊了出来,在备课时的设计方案瞬间被打乱了,为了能够掌控课堂教学的局面,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先将三种线画出来,而后在讲述其中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学生对直线的认识比较清晰,但对射线的认识相对模糊,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直线进行讲解却拓展到射线上,教学任务只能算是勉强完成。因为一些学生已经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也有些学生对线的认识已较深入,因而一些学生都能够画出三种线,不过对深入的知识却没有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这能够从课后练习中反映出来,这也说明本节课程教学是不成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有必要对学情进行了解,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调查、交谈、预习等途径展开,使教学内容更契合“最近发展区”,而后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上更加贴近实际,并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是为了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同时教学目标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层面的相互结合,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其也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点的隐蔽性与关联性,调动学生能够自我思考与自我发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在情感上能够更乐于接受,在成功解决问题后能够有更高的满足感,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发展。比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课堂讲解过程中,首选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此将其归纳为三点内容:一是加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猜测、操作、验证的方式,将圆锥体积公式通过自身努力推导出来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基于上述结果使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两个几何图形在体积方面所存在的关系,加强学生动手实践与判断推理的能力;三是针对“失败实验”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到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并非易事,要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在具体教学中,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并且以填装沙子的方式让学生实践,不过所收获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具不精准所致。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非常容易忘记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最后的“×”,即便反复强调多次,仍然效果甚微。在课堂上,笔者通过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口述整个实践过程,由此所得到的结果相较学生实践的结果更加准确,使学生更加信服,在对“失败实验”进行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该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此印象特别深刻,很少再有学生将最后的“×”丢掉。

  三、预设精当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动力点

  1.问题预设目标明确在进行备课时,要对课堂上所要提出的问题有精心的准备,在问题预设方面力求简洁扼要、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尽管教师进行了课堂提问,但这种提问的指向性并不明确,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落在知识点上,因而对于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要害,抓住其中的本质问题。2.问题设计注重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含金量并不高,不仅不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提问是非常低效的。对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要充分把握学生课堂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求解的过程中,预设的问题也应具备思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毕建伟,姜晓慧.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徐爱芹.探析现代多媒体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3]孙玉辉.新常态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相关文章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视》

《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入》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