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

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第1篇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第2篇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为何该文会让一代又一代毫不相关的人为之落泪呢?就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吧!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所怙( )、殁( )死、汴( )州、孥( )、薨( ) 嗣( )位、殒( )生、奴婢( )、窆( )、尚飨( )颍(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词句 1、词多义辨析 ①致 ②就 ③之 ④始 ⑤舍 2.通假字3、活用 将成家而致汝 使动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名做动4、倒装 唯兄嫂是依 宾前5、理解文化知识 ①季父 ②明年,丞相薨 ③ 万乘之公相 六、导读赏析课文1.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件? 家事不幸孤苦相依 三别三会 叹自己未劳先衰 叹汝之早逝 对侄死的疑惑和不得不信的现实 表明自己老病衰弱、了无生趣 推断死因 死期安排后事照料后人 2.就这些事件,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催人泪下的? ①.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②.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③.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第3篇

【知识目标】《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

  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常识

  1、韩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

  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

  五、练习实践

  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

  〖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 长衰全存

  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

  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

  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

  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

  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

  【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

  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诵读提示】

  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 以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 它感人之深。

  〖小结〗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又岂能是一个“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迁移练习

  1、完成《导学》基础训练

  1、口头复述全文,发现疑难语句

  第三课时

  一、拓展迁移,探究思考

  作者对亲情、人生际遇变化的感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开放思维,各抒己见)

  二、赏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过讨论学习借鉴本文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呼唤对话,如泣如诉,哀怨凄绝〗

  4、〖语句重叠,多用排句,增强语势〗

  三、诵读涵咏,巩固理解

  四、练习与迁移

  1、重点语词的联系比较与归类积累

  2、翻译重点语句

祭十二郎文高中语文必修几第4篇

教学目的

  

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

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解说:一是激起悬念,调动兴趣;二是突出理解的重难点。)

二、解题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用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特色。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①听读。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最好是背诵),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解说: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抒情基调:悲哀凄楚。)

②诵读。要求学生带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解说:让学生调动直觉思维,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③查读(预读)。重点查学生字、词、句学习情况。

(解说:养成学生充分利用注解阅读课文并注重词句积累的好习惯。)

2、具体研读

①这篇祭文共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

(解说: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与结构。)

明确:全文按祭文体例由三部分构成:引语——主体——结语。引语即第一段,结语为最后一句。主体部分可分为5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写丧兄仗嫂,孤苦伶仃,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第二层(从“吾年十九”至“吾不以一日辍泣而就也”)写外出谋生,与十二郎谋面时少,哪料十二郎过早夭亡。第三层(从“去年”至“呜呼哀哉”)写少殁长存,强夭病全,十二郎遗留幼子,令作者悲哀至极。第四层(从“汝去年书云”至“其不然乎”)写作者责己怨人,沉痛万分。第五层(从“呜呼”至全文结束)写作者无法同十二郎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只能以改葬十二郎,抚养、教育十二郎遗子,使其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来告慰死者。

②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说:让学生具体理解作者的感情。)

明确: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

③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解说:让学生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明确: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五自然段。

3、课堂小结

本文的成功,告诉我们,写抒情散文,须得自己先动情才能打动别人的心,真情,是记叙文写作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课时

一、巩固性阅读

1、揣摩文章第五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解说:思想感情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也可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进行这一练习,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一练习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请学生口头翻译。

第二步:让学生注意标点符号以及虚词所处的位置。

第三步:揣摩虚词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明确: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5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6、7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第8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9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11、12、13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2、将第6自然段译为现代汉语,体会这篇课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解说:此练习,可让学生通过翻译,领会这篇课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明确:这段话在晚年状况的叙述中,道出了作者心情的落寞和伤痛。第1句以叙事为主,叙事中储满深情,着实让人动情;第2句以抒情为主,情深意切,委实动人。

二、扩展性阅读

读读下面一篇祭文,将它同课文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配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注释略)

(解说:这祭文是石曼卿死后26年祭墓之作,感叹旧友之死,肯定其不朽之名,感情真挚,音节悲哀。用散文句来写韵文,风格独特。让学生把此文同课文比较,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同一文体,写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要传颂千古,须得情真意切,这是文章打动人心的根本)。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

一. 教学设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千两百多年前,韩愈饱含失侄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下了千古同悲的《祭十二郎文》。通观全篇,无一字一句不在写情,文中流淌的情感就是韩愈心中永恒的亲情之河。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走进韩愈的内心,应披文入情,于情感之河采撷情感浪花,以朗朗书声邂逅唯美的千古悲情。

2.初读入情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3.研读悟情

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

《白鹿原深度解析》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