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混合运算教案
栏目:数学教案这是整式的混合运算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整式的混合运算教案第 1 篇
乘法公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包括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即,他们也是后面学习因式分解的基础,甚至为初三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学习。
在教学中讲三个公式时,我是根据他们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平方差公式展开有两项,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有三项,这样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出错率就减小了,通过学生做的作业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时还是容易混淆,尤其是在用完全平方公式时,个别学生展开只有两项,把中间2倍的两项乘积忘了,最终导致结果出错。
(2)对公式不够熟悉,应用时出现符号错误。
(3)对完全平方公式的一些变形的应用不够灵活,遇到相关的题学生不会做。
(4)个别学生还存在书写格式不规范,如做题时不写解字等。
因为这三个公式比较重要,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加强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整式的混合运算教案第 2 篇
求这道题的怎么写
(初二的整式乘除) 要有具体过程+答案
求快啊学霸们
解:
x²-4x-1=0
(2x-3)²-(x+y)(x-y)-y²
4x²-12x+9-x²+y²-y²
3x²-12x+9
3(x²-4x-1)+12
3·0+12
12
整式的乘除
1)4^x·32^y=2^(2x)·2^(5y)
2^(2x+5y)=2^3=8
2)d^10=(d^5)²=25,a^10=(a^2)^5=32>25
所以a>d
b^6=(b^3)²=9,a^6=(a^2)^3=8
所以b>a
a^4=(a^2)²=4=c^4,故c=a,b>a=c>d
于是a.b.c.d中最大的是b.
3)a=2^55=(2^5)^11=32^11
b=3^44=(3^4)^11=81^11
c=4^33=(4^3)^11=64^11
d=5^22=(5^2)^11=25^11
所以b>c>a>d
4)[2^(n+4)-2(2^n)]/{2[2^(n+3)]}
[2^(n+4)-2^(n+1)]/[2^(n+4)]
2^(n+4-n-1)-1]/2^(n+4-n-1)
(8-1)/8
7/8
5)a≠0,由于ax=2a^3-3a^2-5a+4
于是x=2a²-3a-5+4/a
由于x为整数,所以2a²-3a+4/a为整数
如果a为整数,那么4/a为整数,
a=-4,-2,-1,1,2,4
如果a不为整数,有a=1/2,-1/2
6)(x-a)(x+2)-1=(x+3)(x+b)
x²-ax+2x-2a-1=x²+3b+3x+bx
于是-a+2=3+b,-2a-1=3b
得b=-3,a=4
7)a是2x^2+3x=1的一个解
所以2a²+3a=1,2a²+3a-1=0
(2a^5+3a^4+3a^3+9a^2-5a+1)/(3a-1)
[a^3(2a²+3a-1)+2a(2a²+3a-1)+3a²-3a+1]/(3a-1)
(3a²-3a+1)/(3a-1)
而3a-1=-2a²
于是(3a²-3a+1)/(3a-1)
(3a²+2a²)/(-2a²)
5/2
求这道题的怎么写
(初二的整式乘除) 要有具体过程+答案 求快啊学霸们
向左转|向右转
求这道题的怎么写
(初二的整式乘除) 要有具体过程+答案 求快啊学霸们
整式的乘除知识点
有幂的四种运算,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
具体如下:
1.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
2.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乘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乘法公式的变形。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
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
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整式的乘除
m=x^3
n=x^5
x^14=x^(5+3*3)=x^5*x^(3*3)=n*m^3
这题实质就是把14分成几个3与几个5的和
3^(x-1)+2*3^(x-1)
(1+2)*3^(x-1)
3*3^(x-1)
3^(1+x-1)
3^x
根号21
整式的混合运算教案第 3 篇
《整式的乘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同底数幂相乘、相除、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整式乘法是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基础,是学好本章的关键,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中的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又是整式乘法的基础内容,所以它更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这一部分中,让学生有学有练,打好坚实基础。
在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归纳式教学法。首先举一些简单的例子,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最后形成有关的乘法运算法则。利用这些简单的例子,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出发,总结归纳出新的运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总结,老师在一旁辅助,这样学生更容易记住获得的知识。得出运算的法则后,要让学生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纠正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法则,并能熟练的应用法则进行运算。
但是教学时发现学生出现很多问题:
一是很容易把一些运算的法则搞混淆。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因为运算的法则没有记忆牢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粗心大意,做题时只凭自己的第一反应,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很多同学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不认真、过于草率久而久之养成坏的习惯,形成错误的运算方法,以致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所以,通过本章的教学,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数学课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跟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严格、严谨的要求学生,不能小而不顾。对于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解决,趁热打铁。
二是:在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时,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出在正负号的变换,以及乘完后没有合并同类项,或者不会合并同类项。这两块内容都属于七年级上学期时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忽略了,没有再次进行强调,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容易将以前学过的知识遗忘,更难以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不经意的就通过主观判断来判断学生,对一些自己认为简单的问题,想着学生会很容易的学会并掌握,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并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而我却没有高度重视,这样这些学生的问题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部分同学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不好。最后不得不再花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一.对学生容易出错问题要时时提醒。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以前常常当时提醒后就没有及时进行再反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了,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下一次还会重复一样的错误。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和针对性的措施去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精讲多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精讲要有选择的选取例题,例题要有适中的难度,针对某些易错的问题,要多举例子进行辨析解答。讲完后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练习,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问题所在。出现的问题要当堂解决。
二、万变不离其宗,更多的应该强调知识的掌握,我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默写公式,我相信熟能生巧,写的多了,自然会熟记一些。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要主观臆断,要真正落实学生所学东西,只有落实,才有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我会继续调整状态,找寻更好的办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我相信,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整式的混合运算教案第 4 篇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课题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自己数学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
在八年级的数学(上)中的《整式的乘除》中,我们遇到了《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任务。根据过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学生的定向思维就认为(a+b)2=a2+b2,而且还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转变或是加深学生对此公式的正确认识呢?在课前,我想了很多方法,也参考一些兄弟学校的做法,我尝试用两种教学方法做个试验,看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
方法一:数形结合——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学习
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出发,激发学生的图形观,利用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的试验中发现、归纳公式。本课中,本想让学生课前先做好纸片,然后再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公式。但是按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这课前的要求怕难落实,因而我改用了课件,用学生看屏幕观察和小组合作完成学卷的方式完成教学。
教学环节:(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归纳)问题1:首先请你仔细观察下图,你能用下面的图解释两数和乘以它们的差公式吗?
问题2:请你组员一起合作,仿照问题1的方法,
表示(a+b)2与(a-b)2的几何图形。
就这两个问题,学生用了一节课完成。中间的学生活动,老师还是讲的比较多,因此答案也比较一律了,当然这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不过,学生总算明白两公式的几何意义了,这也算是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了。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还是“半熟”。
方法二:数值验算——利用数值计算归纳公式
此方法可以说比较老套,但是对学生来说,可能容易接受。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请把五组数的值分别输入下图的两个数值转换机,比较两个输出结果,你发现什么?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