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栏目:数学教案这是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第1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的教室里和平常有些不一样对不对?(是呀,多了些老师)对,他们是来看我们11班的孩子哪些是最棒的,你们想不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他们?(想)好,曹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表现。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境创设,孕育口诀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几副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课件出示:七副七巧板拼图)
师:哇!他们太有创意了,拼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
师:数一数:共有几个图案?
(师生一起数1、2、3、4、5、6、7)
师:每个图案由几块板拼成的?
生:七块。
师:1个7是7,2个图案共有多少块?
生:14块。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7+7=14。
师:几个7相加是14?
生:2个7相加。
师:3个图案有多少块?
生:21。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4+7=21。
师:几个7相加呢?
生:3个7。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生:一个比一个多7。
师:你能把后面的几个数补充完整吗?(能)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28、35、42、49)
(请一个学生说答案,其他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师:是这样填的请举手,真不错。为什么填28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4个7相加是28。
师:这里是42,你是怎样想的?
生:6个7相加是42。
师:从这统计表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几呢?
生:7。
师:2个7呢?
生:14。
师:21里面有几个7?
生:3个。
师:几个7相加得28?
生:4个7是28……
师:根据2—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猜想一下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7句),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师:你能根据这个统计表的数据信息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能)这么有信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一起编口诀,如果有困难,则可以看一看统计表的数据再编口诀。
(独立创编口诀)
(小组讨论、交流)
(请一个人汇报,学生说教师板书口诀,其余的同学当小老师。)
师:全对的请举手,哇!你们真不简单呀,用掌声表扬自己吧!(学生鼓掌)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读,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生齐读口诀)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上往下看一句比一句多一个7,结果也一个比一个多7。
师:你真是太厉害了,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是从下往上看,一句比一句少一个7,结果也依次少7。
师:你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7的口诀有这么多规律如果你能把它记下来就更好了。先自由的读一读再背一背,看谁最先记住它。
(生自由记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有)
(生齐背口诀)
师:谁有勇气来背一次呢?
预设:
如果有同学记不住了,例如:三七多少?他应该怎么想才能知道三七等于多少呢?有谁能帮他?因为二七十四,14加7等于21。你真是个好老师,谢谢你。
如果背得好,哇!真了不起,我们掌声谢谢他。还有谁愿意来挑战?大家都想展示自己,那我们同桌互相背
(同桌互相背)
师:接下来我来检验一下你们背的情况,我们来玩个你说我对。
阶段练习:
1.我说你对。(我说口诀的前面学生对后面,我说后面学生对前面。)
三七?摇?摇 五七?摇?摇 七七?摇?摇 三十五?摇?摇 二十八?摇?摇 四十二
师:表现得非常好。
2.补充口诀。
师: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上7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生填书)
师:对照黑板上的口诀,自己当小老师,如果你全对了,就给自己划一个笑脸,如果错了自己改正。
3.看口诀说算式。
(出示7的乘法口诀)
五七三十五?摇?摇 5×7=35?摇?摇 7×5=35
三七二十一?摇?摇 七七四十九?摇?摇 五七三十五?摇?摇 四七二十八
六七四十二?摇?摇 二七十四
三、巩固练习(举例略)
巩固新课,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练习中可设计了师生对口令、补充口诀、看口诀说算式的活动,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找朋友、转盘的游戏以及生活中与7有关的知识,这样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按板书设计总结:?摇?摇 ?摇?摇 ?摇?摇 7的乘法口诀
图案的个数?摇?摇 1?摇?摇 2?摇?摇 3?摇?摇 4?摇?摇 5?摇?摇 6?摇?摇 7
块?摇?摇 数?摇?摇 8?摇 16?摇 24?摇?摇 32?摇 40?摇 42?摇 49
一七得七?摇?摇?摇?摇?摇 ?摇?摇 1×7=7?摇?摇?摇?摇 ?摇 7×1=7
二七十四?摇?摇 ?摇?摇?摇?摇?摇 2×7=14?摇?摇?摇 7×2=14
三七二十一?摇?摇 ?摇 3×7=21?摇?摇 ?摇 7×3=21
四七二十八?摇?摇 ?摇 4×7=28?摇?摇 ?摇 7×4=28
五七三十五?摇?摇 ?摇 5×7=35?摇?摇 ?摇 7×5=35
六七四十二?摇?摇 ?摇 6×7=42?摇?摇 ?摇 7×6=42
七七四十九?摇?摇 ?摇 7×7=49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向,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有以下心得体会。
1.情境创设贯穿始终,以自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为主线让学生在有情趣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2.教师激励性语言自然真切,整节课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对学生的思想,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体现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气氛。
3.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隐藏着乘法口诀。
4.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非常合理,静、动相结合,学、练相促进。教学方法灵活恰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5.这节课有不足之处,如在拓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尚有不足。
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第2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课件动画演示“白雪公主与7个小矮人的故事”
(1)出现屋子里的情景:7张小床、7把小椅子、7把小刀、7个叉子、墙上挂着7幅画。师:这些物品的数量都是几?(7)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墙上的7幅画,每一幅画都是有七巧板拼成的。(见课本第72页的图)
2.提出问题:
(1)一副七巧板有几块?
(2)想一想:拼一幅图用几块? 2幅图用多少块? 7幅图呢?
(1)同桌合作,观察图形,完成表格: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块 数
(2)根据表格,列乘法算式,编写口诀。
课本72页的内容。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
(2)想一想:拼一幅图用几块? 2幅图用多少块? 7幅图呢?学生同桌合作,根据表格,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完成本节课在情景的创设上,考虑到低年级孩子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口诀教学课相对于一般新授课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我们把课堂定位于让学生会背,会编、会用口诀这一表层认识上的话,那么这样一种没有挑战性的学习就会让学生觉得乘法口诀没什么可学的,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通过拼摆 七巧板,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进一步发现 7 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 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在游玩中不断发现新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枯燥的口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原本静止的、程式化的口诀学习过程成了鲜活、生动的学习场景图。(3)师生互动,理解口诀含义 ①学生汇报编写的7的口诀。(课件出示)②说一说每句口诀的意义。③找一找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④说一说7的口诀有什么特点?(4)生生互动;熟记口诀三、情境应用,巩固口诀 1.课件出示“白雪公主与7个小矮人”的画面。(1)一把勺子2元钱,7把勺子多少元?(2)1张桌子4条腿,7张桌子多少条腿?(3)一本故事书6元钱,7本故事书多少元?2.课件出示超市画面:(1)妈妈有7张5元的人民币,共有多少元钱?(2)一瓶纯牛奶3元钱,小明每天早晨喝一瓶,一星期共花多少钱买牛奶?(3)算一算1个星期、2个星期……. 7个星期各有多少天?3. 出示唐诗《绝句》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算一算这首唐诗有多少个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口诀。比一比谁记得快、记得牢。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男女生对口令记口诀。学生读古诗分层练习,由浅入深。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展性综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三类,领着学生进行有梯度的练习。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学生谈收获和感受。并将1--7的口诀进行串联,使知识更加完整。利用学过的口诀,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 七的乘法口诀1×7=7 一七得七 7×1=72×7=14 二七十四 7×2=14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7×7=49 七七四十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小组合作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因为2根毫毛能变出几个小猴的问题解决时,我就启发学生2×7表示2个7相加,所以学生在计算以后几个得数时都采用这种方法,为学生创编口诀搭建了脚手架,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我设计的“智闯三关”的每组练习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完这节课,我感触很深,虽然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分析,精心的设计教学程序,可几个问题的处理上还是不尽如人意。今后在课件的设计上还要下功夫,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力争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快乐的学习和收获。
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第3篇
教学片段:
1、情景感受。
师:小朋友见过小船吗?请大家看老师用三角形摆1只小船,边摆小朋友边数用了几个三角形。(演示、数数)
(1)摆一只小船用几个三角形?(7个)2只小船再加上7,3只小船再加7,这样每次加7能算吗?
(2)出示表格。
师:请你算出每次用几个三角形,填在表里。
小船的只数 1 2 3 4 5 6 7
▲的块数 7 14 21 28 35 42 49
师:1个7是多少? 2个7相加是多少? 3个7连加是多少?……
生: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4个7是28……
(3)师:根据几个7是多少,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得出7的乘法口诀。
2、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师:可以怎样编7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开展编口诀的数学活动,然后与同桌小伙伴合作编写口诀。
师: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
出示学生编写的乘法口诀。
师:帮你的小伙伴检查一下他的书写是否正确。
3、发现规律,背口诀。
师: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
学生读口诀。
师: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成果读一读,边读边找一找,口诀中藏着什么秘密?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 ① :每句口诀中都有7;
生 ②: 口诀按从小到大排列;
生③: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
生④:7乘单数的积是单数,7乘双数的积是双数。
师:与你的小伙伴一起来记忆口诀,可以一个背上句,一个背下句。你背我听,我背你听。
学生互背口诀。
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师:现在把这几句口诀一起记一记,再背一背。
案例分析:《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推导7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我运用伙伴学习:1、伙伴间合作编写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然后指名反馈。2、伙伴交流口诀的规律。学生在合作中达到知识互补,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相互交流学习中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定式。3、伙伴监督写法是否正确。同伴间的提醒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写法的重要。4、伙伴互助记忆口诀。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口诀,为了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口诀,我利用同伴间对口令的游戏形式来记忆。口诀最终是帮助学生进行计算的工具,既然是如此,那么,让学生准确的记忆口诀是十分必要的。再利用一些生动的素材(西游记动画片断)来帮助学生记忆,并且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即使自己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前一句口诀找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