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数学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

栏目:数学教案

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第1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61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 + 20 40+2

  50 + 30 50+3 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二、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景 ,自主探究

  1、出示挂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 30+8 35+30 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 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 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四、你觉得上面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五、练习:

  1、书上第61页的做一做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2、练习十一1—3题

  六、课堂小测与评价:

  练习十一第四题

  20+3= 25+3= 76+3=

  2+30= 20+30= 69+30=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说课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转自数 学吧 )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目标分析:

  1. 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 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 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说教法: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说学法: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说教学过程:

  一、 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 5个十是( ),5个一是( ),5个是和5个一是( )。

  2. 20+30 20+3 50+30 50+3

  二、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4. 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 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 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 师:兔姐妹俩休息了一会儿继续找,她们发现了4个蘑菇,怎么采也采不动。这时候,蘑菇讲话了:要想采到我,就要先找到我的密码,兔姐妹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

  2. 分组接力采蘑菇。(1)对比计算题;(2)两位数加一位数;(3)两位数加整十数;(4)变式题。

  3. 延伸出进位加法。

  师:在大家的帮忙下,兔姐妹又发现了一片草地上有几堆蘑菇,这时候她们只剩下一个筐子空着,能装33个,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哪两堆蘑菇正好装满筐子。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4. 人人采蘑菇。

  师:兔姐妹采了这么多的蘑菇,你们想采吗?请大家到黑板上去采,看谁采得多。

  学生采蘑菇,计算,再放到指定的篮子里。

  四、 课堂小结(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教研员评课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交流、汇报、从而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而不再是把我们所谓的“最简便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第2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2 8+10 50+7 4+20

  20+30 60+20 80+10 50+40

  2.口答:

  (1)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3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4)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3.30+40+6= 4+3+50=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再次出示算式:30+2,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师: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34+2=____.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

  先把单根的小棒(4根和2根)合并起来,然后再和整捆的小棒(3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6根小棒.

  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4加2得6,再加30得36;

  十位上的30不变,个位上4加2得6,30加6得36.

  (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4加2呢?(因为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2表示2个一,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是6)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4和2连起来,注明得6)再算30加6得36.

  板书:

  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4分成30和4,先算个位上的4加2得6,再用6加30得36)

  (3)变式练习.

  试算:2+34=____(板书:2+34)

  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现在老师再把34+2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0=____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

  3.教学:34+20=____.

  (1)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4根,右边摆2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2)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

  师:34+2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先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加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5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4,得54)

  板书:

  师:计算时要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个位上的数.

  (3)变式练习

  试算:20+34=____(板书:20+34)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算,然后老师再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师:怎样计算这些题呢?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这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巩固反馈

  1.先说口算过程再计算.

  43+5= 43+50=

  2.口算:(一组一组地出示口算卡片)

  5+3 2+6 4+5 3+2

  35+3 92+6 4+25 3+72

  25+3 2+65 3+46 44+4

  25+30 20+65 30+46 44+40

  3.接力比赛.

  每行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6道题,从最后一位学生做起,每人做一道题(人数不够的由第一位学生完成),做完后往前传,由第一位学生交给老师,最先做完而且做对的一行为优胜,老师奖给每人一朵小花.

  以一张卡片为例,题目为:

  36+20 5+43 17+40

  50+24 8+31 33+6

  4.在教科书上做p。49做一做的第1,2,3题.老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比较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集体讨论、试算等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法设计上还注意了知识的迁移,由30+2→34+2→34+20的变化,将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有机的联系起来,减小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坡度.另外,适时地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并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了早期孕伏.

  在练习的设计中出现44+4和44+40一组式题,再次强化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第3篇

一、 填空。

5+6=18-( ) 15—9= 14—( )

   20—( )=50-40 8—( )= 5+3

  ( )+2=2+40 63—( )=40+3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45,和是85.( )

  (2)小明今年11岁,再过20年,他有31岁.( )

  (3)爸爸今年36岁,再过20年,他有62岁.( )

  (4)妈妈买白菜用去1元,买韭菜花用去1元5角,共用3元5角.( )

  (5)23+40=63( )

  (6)80-(50+20)这个算式先算50+20得70.( )

三、应用题

  1、妈妈买来一些糖,吃了30个,还剩40个,妈妈买来多少个?

  2、老师发给同学们26本语文本和同样多的数学本,还剩下30本.老师一共有练习本多少本?

  3、飞机场上第一次飞走12架 ,第二次飞走6架,两次共飞走多少架?

相关文章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