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栏目:数学教案这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常法口诀写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两个算式的异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解决问题(1)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较分析两个算法的异同,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得出结论:4×25=25×4
4、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并板书。点明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决问题(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
a×b= b×c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a×(b×c)
课后反思:
1、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现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乘法口诀的应用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 →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乘法口诀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
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a+b)×c = a×c+b×c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a+b)×c = 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