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数学教案

相交线板书设计

栏目:数学教案

这是相交线板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相交线板书设计

相交线板书设计第1篇

共1课时

5.1 相交线  初中数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2、 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3教学过程 3.15.1.1相交线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平行线的实例吗?

比如:教室种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缸,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由此引入本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说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等图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学生举例活动,启发学生广泛的联想,让学生知道,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活动】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设计说明:由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相交线形成的角及特点,同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张开地剪刀给人以什么形象?(出示一把张开的剪刀)

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教师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

在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剪刀张角的变化,表演剪布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问题2: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教学说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两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研究对顶角相等作了铺垫。)

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它们性质

(设计说明:本环节分两步,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完成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的探究。自然得出相关结论。)

(1)角的位置关系探究

问题: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完成表格中的前三项)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引导学生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活动3【练习】三、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1:判断下列图中∠1、∠2是否是对顶角.

练习2:如图,直线a,b相交,

(1) 当∠1=40°时,求∠2,∠3,∠4的度数.

(2) 当∠1=90°时, 求∠2,∠3,∠4的度数

(教学说明:练习1主要考察学生对对顶角的理解,其中只有第四个图中的∠1、∠2是对顶角,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利用第四个图引导学生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和邻补角,从而训练学生分解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邻补角、对顶角的认识和理解。练习2是根据∠2、∠3、∠4与∠1的关系,利用“互为邻补角的两角和为180º,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相等”求出它们的度数,而第2问又为下节课学习两线垂直作铺垫,此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题意,说明思路后,再独立写出解题过程,通过这一问题可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与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活动4【练习】四、反思总结 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知识,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活动5【测试】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2.要学会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识别邻补角、对顶角。

3.不仅会用对顶角性质解决问题,还要知道新知识如何得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训练说理能力

活动6【作业】六、布置作业

1、课本8页习题5.1第1、2、7题;

(教学说明:及时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练习题主要训练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是别邻补角与对顶角,以及利用它们性质进行推理计算)

5.1 相交线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5.1 相交线 

15.1.1相交线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平行线的实例吗?

比如:教室种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缸,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由此引入本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说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等图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学生举例活动,启发学生广泛的联想,让学生知道,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活动】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设计说明:由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相交线形成的角及特点,同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张开地剪刀给人以什么形象?(出示一把张开的剪刀)

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教师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

在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剪刀张角的变化,表演剪布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问题2: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教学说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两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研究对顶角相等作了铺垫。)

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它们性质

(设计说明:本环节分两步,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完成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的探究。自然得出相关结论。)

(1)角的位置关系探究

问题: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完成表格中的前三项)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引导学生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活动3【练习】三、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1:判断下列图中∠1、∠2是否是对顶角.

练习2:如图,直线a,b相交,

(1) 当∠1=40°时,求∠2,∠3,∠4的度数.

(2) 当∠1=90°时, 求∠2,∠3,∠4的度数

(教学说明:练习1主要考察学生对对顶角的理解,其中只有第四个图中的∠1、∠2是对顶角,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利用第四个图引导学生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和邻补角,从而训练学生分解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邻补角、对顶角的认识和理解。练习2是根据∠2、∠3、∠4与∠1的关系,利用“互为邻补角的两角和为180º,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相等”求出它们的度数,而第2问又为下节课学习两线垂直作铺垫,此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题意,说明思路后,再独立写出解题过程,通过这一问题可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与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活动4【练习】四、反思总结 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知识,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活动5【测试】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2.要学会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识别邻补角、对顶角。

3.不仅会用对顶角性质解决问题,还要知道新知识如何得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训练说理能力

活动6【作业】六、布置作业

1、课本8页习题5.1第1、2、7题;

(教学说明:及时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练习题主要训练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是别邻补角与对顶角,以及利用它们性质进行推理计算)

相交线板书设计第2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

  2.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能力目标

  培养提高学生 观察、理解能力,几何语言能力、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不断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情感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变式训练,多种教学 手段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给学生 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爱学、会学、学会,营造学生 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重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 难点: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自制的可旋转的两根木条等

  [学习目标是从基础知识教学 、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能力培养和德育目标四个方面,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垂线”的具体教学 要求和各种教学 原则,以及本节的教材内容与学生 的实际确定的。]

  互究策略:(教学 流程)

  一、背景1.[生活背景]旗杆与旗台边缘线的垂直关系;红十字会标志;

  2.[知识背景]两条直线相交,产生两对对顶角,且对顶角相等。

  二、师生互究1.创设问题情境

  师:这是两幅草坪的图案。在绿色的草坪上,画着两条交叉的道路。你觉得甲图、乙图那幅更漂亮、更匀称。这是什么原因?[教师 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

  [学生 众说纷纭,教师 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图甲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比较广。请你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生:……

  师:让我们共同探索图甲这种特殊情况。

  [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及幻灯等教学 手段,使学生 先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式]

  2.回顾再现: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如图(1),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点O,有四个小于平角的角,且∠AOC=∠BOD,∠AOD=∠BOC

  1. 提高:教师 演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 观察当一根木条绕着另一根木条旋转是的变化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 应鼓励学生 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师:两直线相交,有两组分别相等的角,当一个角等于90°时,其它三个角有什么变化?可能产生四个相等的角吗?如图(2)[同时演示教具] 将直线CD绕着点O旋转,当∠BOD=90°时,∠AOC、∠AOD、∠BOC是多少度?生:……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 ……(用度量的方法;利用对顶角相等;互补的概念……学生 回答过程中,只要有道理就应予以鼓励)[这里希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 ,培养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力。]

  2. 提升:[教师 引导学生 归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ⅰ)如图(2),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O,∠BOC=90°,记为AB⊥CD,垂足为点O。“AB⊥CD”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ⅱ)两条直线AB⊥CD, 垂足为点O,则∠AOC=∠AOD=∠BOC=∠BOD=90°

  [实现数学的三大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之间的切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要性]

  5.再探究: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例子;生:……

  [希望实现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为后继数学知识增加感性认知]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或量角器:

  ⅰ)经过直线AB外一点P,画直线与已知直线AB垂直,且讨论这样的垂线有几条?

  ⅱ)设这一点在直线AB上,重作上述过程。

  [学生 分组或独立探索,教师 巡视指导]

  [教师 引导学生 归纳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通过学生 动手操作画图,教师 在巡视中及时指出、纠正学生 发生的错误,训练学生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互相门交流且简单描述一下,上述结论用三角尺的作法过程和“有且只有”的含义

  [学生 讨论交流,教师 巡视] 师:[引导归纳]

  a)、靠已知直线——找待过定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靠、二过、三垂直)。

  b)、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没有第二条。

  师:如图(5)请同学们相互比试,谁能更快地过直线CD上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探究性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为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做一做”进行小组交流,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 更深入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

  6.学生 探索:[学生 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如图(6)所示,点A与直线DC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一样吗?谁最短?它具备什么条件?[抽小组代表发言]

  7.教师 :[总结 归纳]只有线段AB最短,且当AB与DC垂直时,才最短。

  [教师 引导学生 得出线段AB特征: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

  提高为:线段AB的长度就是点A到直线DC的距离。

  思考:点A到直线DC的距离与点A到点C的距离有什么区别?

  点A到直线DC的距离:线段AB的长度,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点A到点C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从生活实际,从学生 感兴趣,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 发现垂线的第二个性质,提高学生 学数学的兴趣,并适当体现学数学——用数学——发现数学的思想。]

  三、较量1.P170 1 、 2 、 3 2.应用:[使学生 在相互竞争中,实践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分享获取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学生 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⑴、某村庄在如图(7)所示的小河边,为解决村庄供水问题,需把河中的水引到村庄A处,在河岸CD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道理。

  ⑵、教材P170 做一做⑶、体育课上怎样测量跳远成绩。

  [学以致用,学生 做个小小设计师,兴趣盎然,把这节课引入高潮。]

  四、分享:

  a)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

  b) 如何过已知直线上或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唯一的垂线。

  五、探索:① P174 1 、 2

  ③ 学校的位置如图(8)所示,请设计出学校到两条公路的最短距离的方案,并在图上标出来,并说明理由。

相交线板书设计第3篇

  活动目标:

  1. 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打结后出现的有趣现象。

  2. 大胆猜测游戏结果,能用符号记录并清除表达自己的发现。

  3. 体验在科学游戏中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和线

  经验准备:幼儿基本学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

  师:谁有办法把两根线拼起来?

  幼:打个结

  要求:小组三人合作,试一试怎样打结起来。

  提问:两根线连成功后是个什么情况?

  情况1:变长了;情况2:变成了圆圈;

  小结:原来线连接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承上启下:

  刚才我们用两根线连接起来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有更多的线连接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二、六根线的连接

  1. 提出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6根线,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三个人合作,请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方法:一人抓住线的中间,两边两人按两根两根的方法连接。

  师:实验在进行中,请下面的孩子猜一猜会产生什么结果?

  幼:可能会有不同的圈、可能变成很长的一根线。

  2.猜想记录

  师:三人一小组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贴到大记录单上。

  3.交流讨论

  师: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有哪个小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相同的想法有不一样的'记录)

  4. 动手实验

  要求:三人合作;不会打结的可以拿线,但要握紧线、不松手;两边的小朋友两根两根打结;全部打好后松开把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介绍交流一下?有小组和他们一样吗?和你们猜的情况一样吗?

  6. 揭示老师的6根线

  师:原来,可*组是一样的。

  承上启下:

  我们用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用更多的线打结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三、多根线的连接

  1. 分两组游戏:

  要求:每人占一个位置,每人打一个结

  2. 两组展示结果,幼儿入座。

  结束语:

  原来,很多线连接在一起,出现的不一样的结果,还会有不同结果吗?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相关文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案进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题型》

《从分数到分式公开课》

相关教案